孔子周游列国后只能发出道之不行的悲叹。
程子常以公论仁,认为公是仁心发出来的条件,公即无私心,在三仁即是不顾个人安危,以其莹彻的仁人之心尽己之德。[3]陈荣捷,2007年:《朱学论集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。
其一体之中,即无丝毫欠剩,其一气之运,亦无顷刻停息,所谓仁也。朱熹乾道八年(1172)在《答石子重》第十二书中说:须将仁、义、礼、智作一处看,交相参照,方见疆界分明。他认为仁不仅是人的行动法则,同时也是世界开显自身的固有机制。如春夏秋冬,须看他四时界限,又却看春如何包得三时。孟子惧是理之不明而思有以明之,苟但曰浑然全体,则恐其如无星之秤,无寸之尺,终不足以晓天下。
他由此推论,四端未发之时众理浑具,所以才可能遇事而感通,也就有了四端之情各各不同。在乾道九年(1173)末所作《仁说图》中,朱熹表达的也是这一意思。自然合理就要顺应事物的本性,就要尊重事物的个性。
近代一直在争论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,其实儒家既是宗教,又不全是宗教。整体关联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。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传统哲学 。可以说,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,孔子讲士志于道,庄子讲道通为一,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我们要求道、悟道、证道、传道,用道来贯通一切。
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,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,同样地,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变化。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,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,帮助它取得平衡,而不是去破坏平衡。
总之,中国古代不像现在有文史哲、政经法、农工医等复杂的分科,是在一个学派里包含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学科。正因为如此,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,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,彼离不开此,强调此中有彼,彼中有此,强调此会转变为彼,彼会转变为此,总之,彼此是一个整体。这些典籍蕴含有天地人生的一些根本道理。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,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。
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,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,要普遍适用才是科学的,但也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普遍适用,离开了这个范围就不普遍适用了,比如说,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。平衡就是适度,就是恰好,既不过,也没有不及。孟子说过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,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,那当然就不齐了。像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,他们都是通才。
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,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,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,从而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,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。如果失去了平衡,就会产生偏差。
比如,中医就认为,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,也就是偏离了中道。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,这就是自然合理。
任何一个部分,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,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。近代哲学家章太炎讲到,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,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,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。大禹治水,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,就疏通河流,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,所以水就治好了。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。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里面去,才能正确认识它。中西哲学的差别,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,而是类型上的差别。
要把握数千年的中国文化,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,这样才不至于雾里看花、隔靴搔痒。汉代河上公注的《老子》很有意思,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,既可以用在治身上,也可以用到治国上。
动态平衡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,中就是事物的平衡。究竟是齐还是不齐,不能只看表面现象。
一味追求齐,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。汶川地震中,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,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却没有坏。
在古人心目中,不论有多少事物,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,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,这就是道,唐宋以后也说理。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、固定不变的,而是变动的、相对而言的。传统上,一个人都是先通过这些经典打下全面的基础,不管最终着重研究什么,在某方面成就有多大,他要说明一个问题,往往会引经据典,也许有的在我们看来是牵强附会,但他认为都是从经典里得到启发而发展出来的。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发现,越符合事物的本然就越合理。
一个人的身体,由于内伤和外感,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。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,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不一样,它注重的不是普遍适用,而是如何符合这个事物的特性,不是用一个统一量化的标准去规定。
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。这里的自然,是指自然而然,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。
自然合理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。因此中国也就有这样一个传统,就是非常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,后人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思想,用古人的话说,这叫述而不作。
这就像一个太极图,里面有阴也有阳,阳长阴消,阴长阳消,而阴阳又是互根的,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阴离不开阳,阳离不开阴。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,为什么要讲中呢?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。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,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、自然合理。荀子曾引用《尚书》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,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,就必须非齐。
近100年来,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,而现在的情况有点倒过来,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研究,也关心整体、系统、关联、动态、平衡,注重个体差异。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,是整体关联、动态平衡的,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。
论病以及国,原诊以知政,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,人体是体,集体不也是体吗?范仲淹以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,早已成为千古佳话。不顺其自然,人身会得病,社会会得病,大自然也会得病。
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些根源性的典籍,除佛教外,中国本土的儒道经典有三玄、四书、五经,三玄是《周易》《老子》《庄子》,四书是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五经是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。不仅是中国文化,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,源头上的文化不可能分得那么细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